運氣學名人堂

運氣學名人堂

張元素
 

張元素

人物簡介

張元素(11311234),字潔古,金比易水(今河北易縣)人,他自幼聰敏,8歲應童子舉27歲試經義進士,因犯廟諱而落榜,遂棄仕從醫。潔古重視臟腑辨證及扶養胃氣的思想,對李杲創立以補土為特色的系統的脾胃理論有重要影響,並最終成為易水學派最突出的理論特色。張元素的學術思想形成以後,經過諸弟子及後代醫家的繼承、發展、在元代成為與河間學派具有不同學術風格的一大流派,兩派相互爭鳴,又相互促進,最終帶來整個金元醫學的繁榮。[1] 

主要經歷

自幼聰敏,8歲應童子舉27歲試經義進士,因犯廟諱而落榜,遂棄仕從醫。初醫術不精,經深入研究《內經》等醫學經典,醫術大進,一次當時名醫劉完素患傷寒多日,頭痛脈緊,嘔逆不食,自治不效,張元素前往診候,劉氏對他十分冷淡,元素言之於醫理,用藥一劑而愈,使劉完素大服其能,元素由此顯名

著作

著有《醫學啟源》、《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》、《藥注難經》、《醫方》、《潔古本草》、《潔古

珍》以及《珍珠囊》等。其中《醫學啟源》與《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》最能反映其學術觀點

學術內容

張元素在《內經》臟腑理論的啟示下,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床經驗,總結了以臟腑寒熱虛實以言病機的學說,將臟腑的生理、病理、辨證和治療各成系統,較前又有提高,使臟腑辨證說由此而漸被眾多醫家所重視,臟腑病機理論也被不少醫家所研究。至清代,則臟腑辨證理論趨於完善,現已成為中醫辨證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。可見,張元素的臟腑辨證說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。除心包絡之外,對於每一臟腑,張元素均從生理、病理、演變、預後以及治療方藥等方面進行闡述,各成體系,較為系統。此外,張氏還對藥物學研究頗有發揮,尤其在藥物學的理論認識和臨床臟腑用藥方面,更為突出。張氏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,強調藥物的四氣五味之厚薄,是影響藥物作用的重要方面。正由於藥物有四氣五味厚薄的不同,因此藥物作用才會出現升降浮沉的區別。因此,對於每一藥物功用的解釋,他強調首先應明確其氣味厚薄,然後再進一步闡發其功效,使中藥學的理論與其臨床效用緊密結合起來,推動了中藥學理論的發展

此外,藥物歸經理論也非常被張氏所重視。他認為,不同的藥物對於不同臟腑的效用所以不同,是因為其各歸於某一經的緣故。因此,瞭解藥物的歸經,就可以掌握其藥效特點。如同一瀉火藥,黃連則瀉心火,黃芩瀉肺火,白芍則瀉肝火,知母則瀉腎火,木通則瀉小腸火,黃芩又瀉大腸火,石膏則瀉胃火。柴胡瀉三焦火,必佐以黃芩,用柴胡瀉肝火,必佐之以黃連,瀉膽火亦同。其所以都是瀉火藥而藥效不同,就是由於它們的歸經各不相同。如果歸經不同,無的放矢,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。歸經理論的發明,是對中藥學理論的重大發展,它說明了為什麼不同的藥物在臨床上取得不同療效的道理,既是臨床經驗的很好總結,又為辨證施治、遣藥處方提供了中藥效用的理論依據,推動了中藥學的發展。而且,張氏在歸經學說理論的啟示下,進而又提出來引經報使之說,如羌活為手足太陽引經藥,升麻為手足陽明引經藥,柴胡為少陽、厥陰引經藥,獨活為足少陰引經藥等。認為以上這些藥物配伍於方劑之中,可以引諸藥歸於某經某臟腑,以加強方劑的效用。張氏提出的引經報使理論,現已被廣泛應用於方劑學,對臨床有著積極的意義

臨床應用

張元素對於脾胃病的治療,有著比較系統、完整的方法。他將脾胃病的治療總結為土實瀉之,土虛補之,本濕除之,標濕滲之,胃實瀉之,胃虛補之,本熱寒之,標熱解之等具體治療原則。土實瀉之,包括瀉子、湧吐、瀉下。土虛補之,包括補母、補氣、補血。本濕除之,包括燥中宮、潔淨府。標濕滲之,包括開鬼門。胃實瀉之,包括瀉濕熱,消飲食。胃虛補之,包括補胃氣以化濕熱、散寒濕。本熱寒之,主要是降火。標熱解之,主要是解肌等等。他根據脾喜溫運,胃宜潤降的生理特點,分別確定了治脾宜守、宜補、宜升,治胃宜和、宜攻、宜降等治則,為後世進一步完善與深化脾胃病辨治綱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

此外,張元素還創制了治療脾胃病的代表方劑——枳術丸。該方具有治痞、消食、強胃的功效。用白術二兩,枳實麩炒黃色去穰一兩。同為極細末,用荷葉裹燒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多用白湯下,不拘時日。本方系從《金匱要略》中枳術湯演變而來。《金匱要略》此方是枳實用量重于白術,以消化水飲為主,兼顧脾胃。張氏改湯為丸,白術用量多於枳實,則以補養脾胃為主,兼治痞消食。配荷葉芬芳升清,以之裹燒。又用米飯為丸,與術協力,則更能增強其養胃氣的作用。于此可見,張氏對於脾胃病的治療,其主導思想,乃是以扶養後天之本為先,而輔之以治痞消食,此即張氏所謂養正積自除的治療觀點

張元素以研究臟腑病機為中心,成為一派醫家之開山。對於脾胃病的治療方法成為易水學派師弟相傳的家法,其弟子李東垣、王好古均為中國醫學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。張氏對藥物學的貢獻很大,其所撰《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》一文,探討藥物功效及臨床應用,後被李時珍收入《本草綱目》之中,可見其學術影響之一斑。

声明:本文转自网络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

上一篇:成無己

下一篇:李杲


首頁|關於WFCMY|會議通知|會議報名表|新會員申請表|運氣學基礎知識
|南北半球五運六氣學術交流|運氣學名人堂|中醫講堂|天文知識|資料下載|中醫藥廣告|診所介紹|聯系我們
電話:61 7 55787958        61 401189298
電郵: acmya@hotmail.com   網站: www.acmya.com.au
版權所有:魯ICP備179521號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