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氣學名人堂
運氣先賢王冰 |
王冰 曾任唐代太僕令,又稱“王太僕”。生平好養生之術,潛心研究《素問》,尊崇為“至道之宗、奉生之始”,汲曆12年,“凡所加字,皆硃書其文,使今古必分、字不雜糅。”,著成《次注黃帝內經素問》,又稱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,共24卷,81篇。高保衡、林億評說:王冰“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,猶是三皇遺文,燦然可觀”。 王冰,號啟玄子,又作啟元子。約生於唐景雲元年(710),卒於貞元二十年(805),裡居籍貫不詳,唐寶應中(762~763)為太僕令,故稱為王太僕。 王氏少時篤好易老之學,講求攝生,究心於醫學,尤嗜《黃帝內經》,曾“于先生郭于齋堂,受得先師張公秘本”。自天寶九年(750)至寶應元年(762),歷時十二年之久,注成《素問》24卷,合81篇,王氏對運氣學說很有研究,其理論見解記述於補入的七篇大論的注釋中,為後世運氣學說之本。他對辨證論治理論也有所發揮,如治療元陽之虛,主張“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。”而治療真陰之竭,則提出“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”,這是迄今臨床治則的名言。 著作 著成《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24卷,81篇。王氏另有《玄珠》一書,宋代己佚。世傳還有《玄珠密語》十卷,《昭明隱旨》三卷、《天元玉冊》三十卷,《元和紀用經》一卷等,皆後人託名之作。 學術內容 王冰對祖國醫學理論的某些問題,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。他說:“夫病之微小者,猶人火也,遇草而芮,得木而燔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。病之大者,猶龍火也,得濕而焰,遇水而燔,不識其性,以水濕折之,適足以光焰詣天,物窮方止矣。識其性者,反常之理,以火逐之,則燔灼自削,焰光撲滅。”王氏認為人火與龍火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火。前者屬一般的火熱,其性質屬陽熱而傷陰液,可以用寒涼藥物治療。 在論述水液的輸布代謝時,他談到了肺、脾二髒的重要作用,其注釋尤其強調肺、脾、腎三髒在水液代謝方面的功能。他所提出的 “沖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者相資,故能有子”理論,為歷代醫家所遵奉。 他把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概括為四類:“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;二者不因氣動而外有所成;三者始因氣動而病生於內;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。”所謂 “氣動”,是指髒氣的變亂,即把病變分作因氣動和不因氣動兩類,而每類中又辨其為外感或內傷。這種分類方法將病因病機結合在一起,有別於三因學說,備受後世宣揚。 王冰在“治病求本,本於陰陽”的原則指導下,臨證強調應明辨陰陽水火。對於真陰虛損者,主張“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”;對於陽氣不足者,主張“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”。認為“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”,就是說用寒藥治療熱證無效,就要考慮是否屬於陰虛水虧所致的虛熱;“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”,就是說用熱藥治療寒證無效,就要考慮是否屬於陽虛火衰的虛寒。 此外,他還就有關“正治、反治”問題加以探討。如說:“逆者正治也,從者反治也。逆病氣而正治,則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。雖從順病氣,乃反治法也。”對於五鬱之病的治療,王氏分別採用吐、汗、下、滲、泄等方法,使《素問》五鬱治法更加明確具體。 主張“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”。另著《玄珠》一書,已佚。另外《玄珠密語》十卷、《昭明隱旨》三卷、《天元玉冊》三十卷及《元和紀用經》一卷,乃後人偽託之書。
声明:本文转自网络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|
上一篇:田合祿 下一篇:沈括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