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氣學名人堂
沈括 |
沈括 宋仁宗天聖九年(1031年)[1] ,沈括出生於浙江錢塘(今杭州市)沈氏家族,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,父親沈周、伯父沈同均為進士。 四歲就讀完了家裡的藏書,並隨父親宦游州縣,到過泉州、潤州、簡州和汴京等地,接觸社會,增長見識,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興趣和敏銳觀察力。[4] 沈括自幼體弱,加上讀書十分用功,經常需要服食中藥調理。錢塘沈氏在醫藥學頗有建樹,有家傳藥學書籍《博濟方》,受家庭影響,沈括也從搜集醫方開始鑽研醫學。[5]
天文 · 改進儀器 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,經過歷代的發展演變,到北宋時, 結構十分複雜,使用起來很不方便。沈括對此作了很大改進:取消了渾儀上不能正確顯示月球公轉軌跡的月道環,放大了窺管口徑,使其更便於觀測極星,既方便了使用,又提高了觀測精度。元世祖至元十三年(1276年),郭守敬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——簡儀,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。 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,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,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,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。這樣流水更加通暢,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。 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,他意識到了蒙氣差對測量精度的影響,主張採用三個候影表來觀測影差,以克服蒙氣差對精度的影響,據此製成的新式圭表,提高了北宋圭表測影的技術水準。[ · 天象觀測 沈括對天象進行細緻的觀測,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與觀測結果。例如,沈括用晷、漏觀測發現了真太陽日有長有短。經現代科學測算,一年中真太陽日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差僅為51秒。[90] 沈括還詳細觀察了五星運行軌跡和隕石墜落時的情景] ;並為測量北極星與北天極的真實距離設計了窺管,每夜3次,連續三月,得200餘圖,得出當時極星“離天極三度有餘”的粗測結論。 · 改革曆法 熙寧五年(1072年),沈括提舉司天監,發現《大衍曆》沿襲至 宋已落後實際天象五十餘刻,遂破格提拔衛樸改革舊曆;熙寧八年(1075年),《奉元曆》修成頒行。[92] 新曆法改動了閏月和朔日的設置:熙寧十年冬至的臨界時分原用午時,新曆改用子時;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,以補算歲日朔日。[93] 晚年時,沈括大膽革新,進一步提出了《十二氣曆》,以代替陰陽合曆。按中國古代曆法,陰曆和陽曆每年相差11天多,雖採用置閏的辦法加以調整,仍有很多缺陷。沈括發明的新曆,不用閏月;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,而參照節氣定月;一年分為12個月,每年的第一天定為立春,這樣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,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。900 年後,英國氣象局用於統計農業氣候的 《蕭伯納曆》,其原理也與《十二氣曆》相同。 醫藥 錢塘沈氏有收集藥方的傳統,受家學傳統影響,沈括也注意搜集醫方, 並彙集成兩本醫藥學著作《良方》和《靈苑方》(早佚),本著為病人負責的精神,沈括收方必“目睹其驗”,並將實物與文獻對證,對藥物名稱和功效進行考證,糾正其中的錯誤。 沈括在醫藥學上的貢獻還表現在:《良方》中詳細記述了秋石陰陽二煉法的程式要訣,有論者認為應屬世界上最早的“提取留體性激素”的製備法[100] ;《夢溪忘懷錄》中關於“藥石井”的記述,被認為是最早的磁化、礦化水製備法;《夢溪筆談》中還對一些礦物的藥用價值進行了記錄,如莽草、天竹黃等
声明:本文转自网络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|
上一篇:運氣先賢王冰 下一篇:劉完素 |